推動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 落實基礎研究規劃
近日,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部署了今年要重點抓好的十方面工作。
會議披露了一些科技亮點的*新動態。比如,2021年編制完成了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方案,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很可能分批轉變為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
2021年制定了基礎研究十年規劃,這項規劃被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如今明確將于2022年實施,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2021年出臺了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這將成為2022年科技工作主線,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在一系列切實舉措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2年第34位提升到2021年第12位。
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
科技創新已被提上重要戰略地位。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科技政策作為七大政策取向之一,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
據科技日報消息,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將2022年確定為科技政策落實年,就是要以更大力度確保中央的科技方針切實落地到創新鏈條的每一個環節。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會議指出,2021年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建設,編制完成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方案。
國家實驗室是“國之重器”,集聚了重磅資源,包括北大、清華兩所*高學府。
今年9月,北京大學新成立的5個學院將搬入昌平新校區。這5個學院分別是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智能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北大新工科”戰略的重要支撐。更重磅的是,據報道,昌平區將規劃建立國家實驗室,與北大新工科、醫學等領域開展深度產教研合作,校城一體。
1月7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該實驗室將盡快啟動北京研究院建設,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推進構建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經過30多年建設取得了豐富成果。然而,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眾多、體系雜亂。根據科技部、財政部2018年一份文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總量到2020年在700個左右。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名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重組背景下,2021年以來對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批復明顯放緩。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更重要的信息,提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這意味著,全國重點實驗室可能接替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重要戰略科技力量。目前,“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已被明確寫入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
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內涵大不相同。上述研究人員認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不會是單個實驗室的重組,而是體系的重組,既可以整合依托單位內部的機構,也可以聯合外部科研機構、企業實驗室等。
“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布局,會是在一個領域集中力量建設一個實驗室,從而做大做強。”上述研究人員稱。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021年底表示,采用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方式啟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加突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階段性任務。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地方同樣進行了大力投入。2021年6月7日,天府實驗室在成都正式揭牌。四川日報報道稱,這是四川省爭創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其中,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占地達1120畝。
河南省科學院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建設,在2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規劃嵌入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等功能分區,拿出3000個事業編制在全球范圍內招引人才。
打造***科學中心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規劃。重點研發計劃70多個重點專項全面啟動實施。
加大基礎研究力度連續兩年寫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2020年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年提出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王志剛2021年底曾表示,全面落實基礎研究十年規劃,要統籌布局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體系,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瓶頸,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
此外,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布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中科院院士蔡榮根2021年3月曾指出,國際上科技先進國家在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等領域都有幾個基礎研究中心,如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英國牛頓數學科學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數學物理連攜宇宙研究機構等。“這些研究機構吸引了很多具有不同文化、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家進行長時間合作交流,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和發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蔡榮根當時建議,建立若干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這些中心要區別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研究中心的資助和考核模式,創新運行和評價機制。
中科院已明確提出,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打造相關領域***科學中心。
西南財經大學北京研究院教授歐陽俊介紹,產品和技術創新本質上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知識創新,當代知識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以往學科界限分明、主要基于大學或大型政府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驅動型科學,日益轉向多學科交叉、基于分布式知識網絡、問題導向的科學。
歐陽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學科交叉整合的領域,不同觀點視角、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交流,催生出了大多數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
勇闖創新“無人區”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重大改革任務穩步落實,出臺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科技進步法修訂完成。
會議強調,2022年要以科改三年攻堅方案為主線,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作風、深化改革,做好統籌協調。
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成為2022年十大重點工作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國家在科研經費的投入方面逐年加大力度,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科研經費非常充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同科研經費削減明顯的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和增長速度都是舉世矚目的。但是,這些來之不易的科研經費由誰來支配,要花在哪些方面,按照何種規則來分配和使用,卻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理想狀態。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勢必要求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強化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體系建設,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同時改進科研管理與服務,保障科研人員有充足時間、良好條件潛心基礎研究。
馬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科技成果不僅有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價值,還有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價值,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時也要有針對性地評價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
王志剛2021年12月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也指出,要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生態環境,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為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研究提供更好服務,支持廣大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
上一篇:教育部: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專項行動
下一篇:科研實驗室相關人員必讀-科研經費管理新規